22 4月, 2006

生活的速度

很主觀的文章...慎入...

在狹小的台灣島內
交通發達
無論想去哪
二十四小時之內一定可以到

反觀大陸
北京到四川,火車要坐上三天三夜
九龍到北京,也要二十四個小時整
更遑論一些崎嶇難行的鐵公山路
加上人口眾多
搞不好排隊買票也要來個兩天一夜
拎著家當餐風露宿
西裝筆挺的大陸人
蹲踞在車站前吃便當的景象也是家常便飯
於是
等待, 成為了大陸人最頻繁的運動
耐心, 成為了大陸人最熟鍊的性格

台灣什麼東西最蓬勃發展?
我覺得台灣的小吃很厲害
哪種能力大家都說是台灣的優點?
我覺得大家的創意都很豐富

創意加上小吃
造就了現在台灣飲食業的一片新天地
士林夜市的各種小吃玲瑯滿目
就算我活了這二十幾個年頭
也不能每一種都吃過一遍
更別說那種低成本高效率的混合飲料了
三天就一種新口味
老闆創意顧客嚐鮮
市場反應好壞不用久
兩個星期一個月就可以看出端倪
進場退場的產品
我想可能比一個人有印象的還要多
這樣子的民性對於飲食服務業發展很有幫助
但是其他的行業呢?

生活環境造成了台灣人急即疾的性格
但是丟不掉的傳統包袱
讓生活在台灣的溫吞的中國人
漸漸變成了"小地方多變,大地方保守"的台灣人
賣著多變口味的飲料
卻想著加盟店的擴張
圖個穩定跟長久發展
...恩...企業的基本經營目標

就我看來
現在很多社會問題
都是來自於太講求效率而失去了周延的規劃所造成
講求速成, 快攻, 高效率
有時候太趕太急
甚至是亂了步調
常常慌亂無措

台灣七零年代的經濟起飛
我想跟當時社會生產主力的國民耐力有關
雖然慢卻得到了效果
緩急之間的平衡
很難抓
不過從前慢一直到現在過快的台灣
應該也將會朝向平衡發展

反過來說
現在經濟起飛的大陸
我想十年二十年後也一定會遇到相同的問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