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12月, 2009

不能沒有你-Dec03

前幾天發現居然有一篇文章只寫到一半,趁記憶還在的時候,趕快寫一寫。碰巧,前不久的金馬獎,"不能沒有你"拿了不少獎項,證明台灣的電影能量其實還是有的。光這一點就覺得要好好記錄一下。

八月的某個星期五晚上看完"不能沒有你"後, 就跟ET說好要找找原版新聞, 果然在這部電影即將上映的幾天前(八月十二), 聯合報又重新報導了一次阮先生的近況[新聞連結]。

一個父親為了爭取女兒監護權,高雄台北南北奔波,想方設法找人陳情,卻遇到官僚被互推皮球,最後只好以帶女兒跳天橋的激烈手段,來讓自己的訴求社會注意。除此之外,電影對父女的互動,都有很多細膩的描述;非法打工,偷水果,腳踩洗衣,抓螃蟹,寄居港口倉庫,都寫實地彰顯了社會底層的窮困潦倒。純粹灰階的電影畫面,起初還以為是"部分"的畫面,直到看完整部黑白片,才讓我想到,導演可能是要讓觀眾更專注在劇情上,才這樣子處理吧。

這部電影,讓我知道了一點所謂"社會底層"的現實面,即使是在台灣這樣先進的國家,社會還是有群人過著如此困苦的日子。所謂"艱困",莫甚於此。只是很無奈的,我還是好奇,到底是怎樣的原因造成這些人的困苦?民主社會本來就運作在自由選擇上,這代表著,每個人現在的生活方式都是自己一路上選擇的結果,自己應該是生活困苦最大的債主。現實官僚固然可惡,民意代表敷衍的嘴臉仍舊令人作噁,但是,帶女兒去天橋上抗議,真的是逼不得已的嗎?就我看來,當事者並沒完全理解"孩子是無辜的"這個事實。

這個爸爸就是想法太直,沒辦法轉彎,只能讓自己"逼不得已"的走上這極端的路途。其實除了抗議之外,一定還有更好的做法。與其把小孩帶身邊餐風露宿,讓孩子聽從社會局安排到寄養家庭,自己獨立生活努力打拼,才是兩全其美的作法。

說社會現實沒錯,說它很冷血也不算偏頗,但國家運作本來就需要制度。如果導演是要用這個事件來凸顯荒謬的官僚與戶政系統,我覺得真的拍得很好。但是,如果導演是要用這部電影來喚起社會對底層勞工的關愛,我只覺得,政府應該是(也必須是)無能為力,畢竟為了一個事件就開個特例,各地的天橋應該會天天都上演著抗議的戲碼吧。

孔子說:"以德報怨,何以報德?"雖然講不上這句話跟這部電影的關聯性,其中還是隱隱有著凡事還是要有規矩的意涵。

"爸爸真的要努力。"

沒有留言: